做志愿者、抗抑郁、種菜……抗疫期間媒體人隔離生活實錄
(原標題:做志愿者、抗抑郁、種菜……抗疫期間媒體人隔離生活實錄)
財聯社(上海,編輯 付瀟閱)訊,春天離開的速度,是每日北上15公里。
春光可貴,2022年3月,為抗擊疫情,中國多個省市的人們,與戶外春光隔絕,居家度日。
抗疫過程中,有艱辛、有感動。觸達大量一手信息、感知力銳敏的媒體人,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狀態是怎樣的?有哪些特別的見聞?又如何協助抗疫工作進行?
財聯社|鯨平臺記者對話了4位身處上海、北京,居家隔離的媒體人,展示抗疫期間媒體人工作與生活實錄,同時透過他們的眼睛,了解其所在城市正在發生的故事。
科創板日報醫藥主編徐紅:利用專業技能援助透析病人
作為跑醫藥條線的記者,徐紅最近的工作與日常無異,關注行業企業動態,追蹤報道熱點事件。
(徐紅日常工作狀態)
近日來,上海疫情反復,徐紅從朋友圈、微博等途徑得知,有多名血透病人發出求助信息。
據徐紅了解核實,尿毒癥患者需要進行規律透析,但受疫情影響,這些病人的治療計劃被打亂,而他們中斷規律透析的原因也各有不同。
徐紅告訴鯨平臺,為幫助這些求助的患者,她和幾位同事主要做了這些事:統一收集梳理病人需求并進行核實,同時給病人出主意,如何與村居委、醫院等進行有效溝通;整理醫院名單和核實醫院運營情況,為患者聯系血透醫院提供便利;利用自身醫學常識,為病人緩解焦慮等。
據了解,財聯社&科創板日報關注了多位網友的求助進展,并在核實后發現,這些網友的求助基本都得到了回應和解決。
“政府相關部門在統一安排,反應也很迅速,有一位血透病人說,他父親前兩天透析過,他一直在擔心下一次不知道會在什么時候,但是他今天(4月2日)已經發消息,告訴我他父親今天也順利透析了。一一聯系下來,大家的問題基本都得到了解決?!毙旒t說。
(患者向徐紅反饋問題已得到解決)
徐紅認為,面對疫情,醫藥條線的記者有三個優勢可以利用:醫學常識、溝通技巧、資源渠道。
“醫學常識方面,我們平時還是有比較多的學習渠道和機會,也有一定積累,這樣可以在醫生到來之前給到病人一些建議,哪怕是一點安慰;另外,因為我們平時有較多的采訪工作,所以在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中,也可以利用我們的采訪技巧,提高病人和村居委、醫院之間的溝通效率;除此之外,財聯社和科創板日報,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初就做了一項工作,就是整理抗疫物資需求名單,然后利用我們手上的企業資源,實現供需雙方的對接,在此次上海疫情中,我們也已經開始這項工作?!毙旒t說。
界面新聞上海組資深記者楊舒鴻吉:媒體人身上有三個責任
工作方面,楊舒鴻吉告訴鯨平臺,他住在梅隴鎮某小區,小區封閉給自身記者工作帶來了不便,不過,也有相應的辦法克服。
(身穿志愿者防護服的楊舒鴻吉)
據了解,界面新聞上海組的日常報道聚焦于上海的經濟發展與市民生活。隔離使得楊舒鴻吉不能去往新聞現場,于是,他和小伙伴們找到了一種特別的取材方法——刷抖音。
“以往我們也會在微博翻看市民動態,但是現在用抖音比較多,抖音上的人非常熱衷于記錄生活、記錄時代,而且用戶更下沉,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?!?/p>
(楊舒鴻吉通過抖音在線聯系尋求幫助者)
在浦東、浦西相繼封閉之后,楊舒鴻吉與同事一同策劃了多篇聚焦于小人物的新聞稿件策劃,包括小區志愿者工作實錄、菜農的故事,以及已經發布的臨時集中隔離點感染者的經歷等。
其中,菜農的狀態讓楊舒鴻吉印象深刻?!鞍蠢碚f,現在生鮮供不應求,菜販子可以捕捉到為數不多‘一夜暴富’的機會,但是他們沒有這種想法,他們不愿意借這種機會去賺錢,而是很真誠、很急迫的售菜,去幫助別人,他們的狀態讓人感動?!睏钍骧櫦f。
生活方面,楊舒鴻吉有了一次充當防疫志愿者的特別經歷?!拔覀冃^有確診,加起來要封閉14天,第一次做核酸時,我發現小區老人很多,志愿者很少,人力基本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,我就決定要做志愿者?!?/p>
做志愿者,對于楊舒鴻吉而言,有兩層意義。首先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防疫動態,從而幫助到更多人,其次,可以獲取客觀、前沿的信息,破除謠言,緩解居民的焦慮情緒。
比如,部分居民不明白“7+7”“2+12”的由來,楊舒鴻吉了解到區域封閉時間設置的原理,將其分享給媒體同行和居民,讓人們了解管控的科學性,從而更加積極配合防疫。
比如,楊舒鴻吉了解到生鮮供應體系,協助所在小區居民解決買菜問題?!艾F在有四種購菜方式,第一種搶菜,除了美團、叮咚、每日優鮮這類熱門APP,還可以用奧樂齊、大潤發等冷門軟件;第二種是由居民整理出各家需要的菜,報給居委會,由居委會向商販購買;第三種是小區從拼多多團購;第四種主要針對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,由居委會和志愿者幫忙給老人買菜?!?/p>
比如,有居民質疑做核酸強制性不夠,楊舒鴻吉認為,賦黃碼便是懲戒方式,強制力度不夠,主要是由于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導致的,不過,基層與志愿者有方法進行正面引導?!拔覀儠梅职l‘愛心菜’引導大家上報真實人數,話術就是拿著‘愛心菜’挨家敲門問家里有幾口人,出發點都是為了大家好?!?/p>
楊舒鴻吉也與鯨平臺談到了一個沉痛的話題,那便是由“一例哮喘病人因120拒絕救援而病亡”事件引發的,“除了新冠,別的病都不是病”等質疑聲?!把巯律鐣ぷ髦匦闹赶蚩挂?,當一個小區被封閉,生活節奏被打破,生活規則被重建,有個體遭遇不幸,讓人感到痛心,這不是社會的本意,也不是任何人想看到的,但它就是發生了。這場抗疫之戰,存在死角,但這個死角不會永遠存在,媒體人的職責,就是讓人們看到這些死角,也讓需要幫助的人了解到求助的渠道?!?/p>
正如楊舒鴻吉所說,目前財聯社|鯨平臺整理了滬上媒體戰疫服務平臺合集,以期為市民提供幫助。
楊舒鴻吉告訴鯨平臺,作為媒體人,最常被問的問題,就是某事件真相是什么,對某事件怎么看,媒體人承擔了這份信任,便更有義務,也有能力承擔三個責任——報道真相、幫助他人、留下有正面影響力的信息與內容。
抑郁研究所所長任可:人們需要正視抑郁情緒
任可作為一名心理創業者,在通過互聯網傳播“抑郁癥康復”的精神心理知識。她的日常工作,是幫助抑郁患者人群,提供從篩查、預防,到康復治療的精神心理解決方案。
(任可抗抑郁日常)
任可的辦公、居住地點在北京,談及疫情給工作帶來的變化,任可表示,疫情給任可的幫助對象帶來的影響很大。
疫情和居家隔離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人們的焦慮情緒。任可告訴我們,病友們怕斷藥,怕感染,更怕的是,被人知道自己有抑郁癥。
據了解,抑郁研究所病友群內有一位病友說:“要是找村支書開證明可以去醫院,那所有人就都知道我有抑郁癥了,我還沒結婚,萬一以后別人不接受我怎么辦?”
(抑郁研究所病友傾訴苦惱)
“因為怕人知道,很多病友鋌而走險,選擇從藥販子手里買替代藥物,但抗抑郁藥物都屬于處方藥,國家有嚴格的管理規定,豈能是這么簡單從非法渠道購買?抑郁研究所內已經有好幾位病友相繼上當, 失望之后,更恐怖的是非法藥物的毒副作用。讓不少患者焦慮/抑郁/驚恐發作,導致心態更加不好?!?/p>
這種現象,讓任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,人們需要正視抑郁情緒與治療需求,自己在為病人醫治病痛本身的同時,還需要引導大家消除對抑郁癥的誤解和刻板印象。
鯨平臺發現,任可在抖音平臺上的每條內容,都以“所長,我有病?!薄罢?!”為開頭。任可表示,她希望從抑郁研究所這里康復離開的人,可以不必再為抑郁羞愧,而是覺得“我畢業了?!?/p>
針對人們在被隔離期間產生負面情緒的情況,任可認為,人們被大量的負面信息所覆蓋,無法從新聞中抽離,對日常生活提不起興趣、焦慮不安、難以平靜下來,這可能陷入了“共情疲勞”,也是大腦的保護機制提醒自身該休息了。
對此,任可給到建議是,讓身體降落的同時,也讓心靈降落。首先,可以放下手機,主動遠離負面信息源。其次,可以嘗試進行自我關懷。比如寫下當天發生的,讓自己感覺到平靜快樂的三件小事,或嘗試用對待好朋友的方法對待自己。
居家隔離并非只能帶來焦慮,也讓一部分人得到了療愈。
“我們社群里有一個小妹妹,她之前社恐特別嚴重,去人多的地方都會驚恐發作。但是疫情長時間出不了門,她說:‘我覺得我社恐都好了,現在特別想跟人交流,哪怕是聚會,我都想試試了,孤獨才是最折磨人的’?!?/p>
關于任可居家期間的生活狀態,任可告訴鯨平臺記者,她會在家里健身或者跳鋼管舞。她還把核心資產——家庭圖書館,進行了變賣流動,賣了165本書,換了1300多塊錢,又買了86本。
(任可的健身成果)
(任可的“換書“成果)
“這些流動的知識就會讓我很快樂,書籍是最安全的庇護所,永遠能給我力量。當客觀現實禁錮了我們的物理空間,我們還可以用創造性和發展性活動,來實現微觀上的自由?!?/p>
當然,最重要的日常之一,就是數(健康寶上的)星星、看星星,等所有星星消失。
和訊華東醫療編輯權婷:“不添亂”是最樸素的幫忙
權婷是和訊網醫療條線記者,她對鯨平臺表示,她的工作受到影響并不大。
權婷平時的工作,主要是發布醫療行業上市公司相關報道,素材大多來自行業監管規定、上市公司公告與財報、資本市場傳聞等,即使涉及采訪工作,也大多是采集專家與企業內部人員的觀點與回應,較少涉及到線下采訪。
權婷生活發生的微小變化是,長時間居家,促使她重拾“種菜”大業。
權婷告訴鯨平臺,她住在楊浦區同濟大學附近某個老小區的一樓,家門口有一個小院子。
(權婷家門前的小院子)
3月10日,權婷得知,為配合城市抗疫工作,和訊網華東區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要居家辦公,那時,權婷所居住的區域快遞正常運轉,她便網購了一些蔬菜種子,充分利用居家時間和空置的“菜園”。
(權婷網購的種子)
“前幾年我就有種菜的愛好,我在這個院子種過青菜、蘿卜、南瓜……去年因為工作忙閑置了,我看院子都長雜草了。我打電話問媽媽,這個季節適合種什么,她告訴我可以種豆角和空心菜,3月上旬我沒想到會封城,本來想在清明節時種,沒想到這幾天種菜成了我居家隔離期間最大的樂趣?!?/p>
全城防疫期間,權婷除了習慣性轉發、擴散求助信息,同時整理出由官方渠道發出的辟謠,傳播辟謠信息。
“從事媒體的人,在信息傳播方面會更謹慎。我覺得,不論是作為媒體人,還是市民,線下,做好本職工作,體恤醫護人員和志愿者,配合防疫,線上,不信謠不傳謠。不添亂,就是我們能做到的最樸素的幫忙?!睓噫谜f。
關鍵詞: